“荣归故里”这一词,形象地刻画了每一个离乡背井、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的美好愿景。谁不渴望在外闯荡、取得成功之后,能够带着一份荣耀,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呢?故乡,往往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牵挂,犹如一本沉淀着旧时光的书。当在外历经磨砺,心灵不再那么纯粹时富豪配资,游子们常常会渴望像归巢的小鸟一样,重新回到家乡,找回曾经的那些点滴记忆。
然而,要说什么样的事业成就最为辉煌,也许没有比协助建立一个新国家更值得骄傲的了。周恩来,作为那个时代的伟人之一,他的离家之路注定不同寻常。少年时,周恩来便离开了故乡,之后长达66年未曾回归。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深刻影响了他和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直到周恩来去世时,才将骨灰带回故乡安葬。这段历史背后,周恩来曾说自己有三怕。
展开剩余86%一怕对封建家庭传统的厌恶
周恩来出生在淮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尽管这里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然而他却并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周恩来家境原本殷实,童年时他曾享受过无忧无虑的时光,但随着家庭经济日渐衰落,他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境。每天都需要背负沉重的负担,亲戚们的生日、祭日等各种礼仪需要他一一记牢,哪怕是借钱,也要按时送礼拜访,做出种种难以承受的牺牲。他作为家中的长子,既没有选择,也没有逃避的机会,所有的家务事都落在了他的肩上。年幼的周恩来,渐渐产生了对这些封建礼仪的深深厌恶。
“我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那一套,”多年后,周恩来曾这样说道。“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若我活着,就绝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小时候家中的重担、那些令人窒息的传统习俗,成为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12岁时,周恩来决定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开启了他的传奇一生。那一刻,他认为若不离家,他的人生将永远无法摆脱那些传统的束缚,最终会像许多亲戚朋友一样,徘徊在家乡,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于是,尽管未曾回乡,他依旧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外面的世界广阔且充满可能,在这里,周恩来跨越了新民主主义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谱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直到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传来,整个国家为之哀悼,许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长达66年没有回过故乡呢?即便只是短暂地回去看看,也无妨,然而他始终没有这么做。
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富豪配资,也同样深感遗憾
周恩寿与哥哥的命运相似,15岁时便离开家乡,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他晚年时经常对女儿周秉德说,自己最深的遗憾就是未能回故乡看一看。尽管周恩寿常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家乡的那份热爱。那么,为什么周恩来和弟弟从未回到故乡呢?
是因为过于忙碌吗?也许有些原因是忙碌,作为一国总理,每天的工作繁忙,确实难以抽出时间。然而,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伯伯不准。”因此,答案似乎并非简单的忙碌,而是周恩来自己不愿回去。
然而,周恩来对故乡的情感并非如外界所猜测的那样冰冷。他深知,家乡曾是他成长的地方,那里有他最深的牵挂——母亲的坟墓。1941年春,周恩来在重庆讲述革命的伟大时,提到了母亲的坟墓。虽然家乡已被日军占领,他却未能回去扫墓。“战场无情,但我却挂念着母亲的坟头。”他说。当时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比个人的思念更重要,但故乡的情感始终在他心底萦绕。
三个顾虑:回不去的心结
1946年,周恩来已是中共的领导人,但他依然未能回家乡。虽然这时抗战胜利,周恩来心中依然怀着对母亲坟墓的深切思念,但他选择了放下这个个人的情感诉求,继续为国家事务奔走。1950年,周恩来曾向弟弟周恩寿解释自己未能归乡的原因,提到自己有“三怕”:
第一怕故乡的亲人因为自己而遭受灾难。当时淮安解放,但国内局势复杂,周恩来担心自己回去可能会让亲人面临政治迫害。第二怕家族中的某些人借着与自己的亲戚关系,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影响地方的治理。周恩来最讨厌那些仗势欺人的人,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家族陷入这种局面。第三怕给组织和地方政府带来麻烦。周恩来知道,自己即使回家,也会引发大量的关注与接待工作,这无疑会占用过多的资源。
因此,他决定不回去,而是将自己的故乡情感深深藏在心底。对于周恩来说,尽管童年充满艰辛与不快,但并没有因此对故乡产生任何怨恨。他只是无法接受自己被视为“光宗耀祖”的对象。
他依然会想念故乡,但时光已不再
即便如此,周恩来仍然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怀念。1960年,淮安的领导人王汝祥和刘秉衡先后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在他们的邀请下,周恩来也曾表示过自己想回家乡看看,但始终未能成行。西花厅的海棠树,见证了周恩来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尽管他有着强烈的回归愿望,但每当想到国家事务、人民的福祉,他始终选择了将故乡的情感放在一边。
最终,周恩寿在临终时,依照哥哥的遗愿,将自己的骨灰带回了淮安,安葬在儿时曾经种菜的地方。这个未曾实现的归乡梦,也成为了周恩来和他弟弟最深的遗憾之一。
周恩来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然而他和家乡的那段情感,始终没有得到圆满。
发布于: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